GIS(地理信息系統)在石窟寺考古研究中的應用
發布時間︰2010/12/10 來源︰網絡媒體 閱讀︰33241
分享到︰

  GIS(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,即地理信息系統)是在計算機支持下,對地理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、管理、操作、分析、模擬、顯示的技術系統,考古遺存的空間屬性為GIS在考古學上的應用提供了條件。目前,GIS已應用于遺址調查與測繪、環境考古、聚落考古、文物保護管理等與考古相關的領域。本文根據筆者對山西省中小型石窟及摩崖造像所做的GIS數據庫分析,對GIS在石窟寺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略作探討。

  本文所依據的圖片資料包括《中國文物地圖集·山西分冊》中的《山西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圖》、山西省地圖、山西省DEM(Digital Elevation Model,即數字高程模型)圖(來自http://datamirror.csdb.cn,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國際科學數據鏡像網站)、《全國1︰400萬政區圖》(來自http://nfgis.nsdi.gov.cn,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)、《全國1︰250萬地質圖》(來自http://www.resdata.cn,國土資源科學數據共享)。通過GIS軟件從《全國1︰400萬政區圖》中將代表山西省界的多邊形提取出來,用這個多邊形對《全國1︰250萬地質圖》進行裁切,即得到山西省的地質圖。文字資料則包括石窟調查報告與簡報、地方志、史書、相關專著和論文集等。

   將文字資料提供的信息以中文或數字代號的形式分項錄入Excel表格,在ArcCatalog中建立數據庫,導入編輯好的Excel表格,創建要素集、新建要素類,主要包括古道、古城市點和石窟點,添加相應的關系類。紙質掃描圖均要進行配準。由于提取的山西省界多邊形和裁切的山西省地質圖均采用1954北京坐標系,DEM采用UTM/WGS84坐標系,因此需要在ArcMap中根據七參數定義大地坐標系之間的轉化,將省界多邊形和地質圖轉到WGS-84坐標系,再投影到UTM坐標系。

  在ArcMap中導入要素類進行編輯︰古城市點、古道根據地方志的記載以及配準後的山西省地圖繪制;石窟點(包括石窟和摩崖造像)由于大多數缺乏經緯度信息,暫根據文字資料以及《山西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圖》來確定位置。建成的數據庫可查詢每個石窟點的名稱、時代、位置、窟龕數目、造像數目等內容,還可以通過一對多關系查詢一個石窟點每個編號石窟的時代、保存狀況、類型、朝向、窟室形制、三維數據、外立面形制、窟門形制、龕形、造像題材、單鋪組合、裝飾紋樣、造像技法等信息。

通過數據庫的建立,我們分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。

一、石窟及摩崖造像與周圍環境的關系

  1.坡度分析
  坡度分析是針對石窟周圍一定面積的環境進行的考察。取150米為半徑的圓作為石窟寺的開發域,將GIS軟件統計運算的結果進行卡方檢驗,可知石窟點的分布與周圍環境的坡度相關。

  2.坡向分析
  在ArcMap中生成DEM圖的坡向圖,並將坡向信息賦給石窟點,用不同顏色分類顯示,可知位于南坡的石窟佔絕大多數,在西、東坡的次之,位于北坡的極少。

  3.高通濾波分析
  高通濾波(High-pass Filter)可以凸顯變化強烈的地方,對DEM圖進行高通濾波分析,可看出石窟點分布在有一定地形變化的地方,這應該跟前寺後窟、前平後陡的山地寺院有關

  4.石窟點與古道、河流的關系
  根據人通常行走的速度計算,古道的一級緩沖區暫設為0-10公里,二級緩沖區暫設為10-20公里。河流采用GIS軟件運算匯流積累量提取河網生成,北魏時期水量要比現在充沛,所以提取的河網應比現代地圖中所標略豐富,能覆蓋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古河道,結果顯示大多數石窟點都分布在古道或河流的一級緩沖區里,其他石窟點也多位于古道或河流的二級緩沖區中。

  5.可視域分析
  石窟一般較大,位于山體上,可近似認為在石窟點視場內的點上也可以看見石窟。石窟點可視域分析的結果顯示,石窟多建在沿河行進或沿古道行進時可以看見的地方。

二、不同時代石窟及摩崖造像的特點

  1.不同時代石窟的位置與開鑿
   在GIS軟件中將不同時代的石窟點用不同顏色分類顯示,可直觀地看到,山西境內北魏早期的石窟點位于晉北,到孝文帝遷洛前則分布在晉北、晉中,遷洛後主要分布于晉中、晉南,有南移趨勢。東魏、北齊石窟點多位于山西東南部,與都城鄴城的地理位置接近。隋、唐石窟點主要位于山西中、南部,應該與東都洛陽的影響有關。唐末五代之後,山西是南北政權對峙地區,遼、北宋、金石窟的分布與政權的劃分相對應。元、明、清山西全部屬于統一政權統治範圍,石窟點在全省境內廣泛分布開來。可以看出,石窟點的分布受到了政治中心轉移、大型石窟開鑿和政權版圖等因素的影響。

  用餅圖顯示每個石窟點中各時期石窟所佔比例的情況,結果表明這些石窟中有新選地點進行開鑿者,也有不少是在前代的石窟點繼續開鑿。

  2.不同時代石窟形制和造像題材的特點
  對不同時代石窟的類型、平面形狀、窟頂形狀、前廊、龕形、造像題材、單鋪組合等項目分別進行統計並用直方圖顯示,可清晰地看出不同時代石窟形制和造像題材的特點。

三、石窟及摩崖造像的石質選擇

  在GIS中通過對地質圖層查詢,可知山西省保存狀況極差、風化嚴重的石窟點均開鑿在砂岩或石灰岩上,有的岩石還有夾層,其他石窟點也多開鑿在砂岩上。選擇這類岩石進行雕刻,易于雕刻,但也加大了現在文物保護的工作量。

  通過對GIS在山西省中小型石窟及摩崖造像研究中的應用,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︰

  1.建立完善的石窟寺GIS數據庫是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礎,應該從實地調查階段起就按照數據庫的要求進行數據采集。盡管近年部分調查報告記錄了石窟點的經緯度,但現有調查報告和簡報對于石窟點位置的描述還顯模糊,這使石窟點位置數據的誤差變大。部分調查報告和簡報缺失石窟朝向、平面形狀、窟頂形狀、窟龕類型、造像和壁畫題材等信息,直接影響了數據庫的完整性。目前,GPS為石窟點提供了很好的定位方式,它精度高,並且使用WGS-84坐標系,可直接在ArcMap中投影到DEM圖所使用的UTM坐標系,大幅度減小測量方式和坐標系統轉換產生的誤差。因此,在今後的石窟調查工作中應采用GPS記錄石窟點的經緯度信息,並盡可能全面地記錄石窟點每一個窟龕的詳細情況。

  2.在調查石窟點的同時還要關注石窟周圍的環境因素,加強對古河道、古道路的重視,根據實際調查的結果在ArcMap中繪制古道路並校正提取的河網,以增強研究結果的可靠性。

    3.下載的DEM圖(分辨率為30米或90米)精度不足以進行深入研究,尤其是在坡度分析和高通濾波分析方面,需購買分辨率更高的DEM圖。

  4.可以通過坡度、坡向、高通濾波、河流緩沖區、道路緩沖區和可視域分析來探討石窟及摩崖造像分布的規律,研究影響石窟選址的因素和石窟周圍環境景觀的特征;可以用分類顯示的方法直觀地全覽石窟點分布隨時空的變化,為探討這些變化背後的機制提供證據支持;可以在GIS中進行數據統計,並用直方圖等方式將結果可視化,來研究不同時空條件下石窟形制、造像題材組合的特點,直觀地展示石窟發展的脈絡;可以查詢石窟的石質,為研究古代工匠對于石質的認知、一些與增加支撐力相關的石窟結構的產生以及石窟保護提供資料。GIS在石窟寺考古研究中的應用前景是廣闊的,GIS工具的引入將會促進石窟寺考古的發展。因此,我們有必要加強在石窟寺考古領域對GIS的運用。

(作者單位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)

slot gacoe | 下一页